再斬新績,閃耀上市|黑色素瘤免疫新藥隆重獲批,普特利單抗成就治療新選擇
2022年09月30日 11:35
分享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基於重組人源化抗PD-1單抗普特利單抗注射液(HX008)在標準治療失敗後的局部進展或轉移性黑色素瘤患者中的出色療效與安全性,普特利單抗於2022年9月20日獲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批准上市,成為我國新獲批黑色素瘤適應症的PD-1單抗。在獲批的PD-1單抗中,普特利單抗治療黑色素瘤的優勢在哪里?其獲批又將對我國黑色素瘤臨床實踐帶來哪些改變?【腫瘤資訊】特別邀請到該研究的Leading PI,來自北京大學腫瘤醫院的郭軍教授,就普特利單抗的研究數據進行深入解讀,展望其未來應用前景。

 

 

郭軍

 

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教授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腎癌黑色素瘤內科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副院長 

中國臨床腫瘤協會(CSCO)副理事長

CSCO黑色素瘤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

CSCO腎癌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CSCO免疫治療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CSCO尿路上皮癌專委會 副主任委員

國際黑色素瘤研究聯盟亞太地區主席

全球黑色素瘤專家委員會常務委員

 

ORR數據獨領風騷,普特利單抗斬獲黑色素瘤適應症

 

 

郭軍教授:黑色素瘤作為“leading tumor”一直走在腫瘤免疫治療的前沿,其是最早進行免疫治療並獲得成功的一種惡性腫瘤。此前已有2款PD-1抑制劑獲批黑色素瘤適應症,如今普特利單抗成為了新獲批黑色素瘤適應症的免疫治療藥物。

 

普特利單抗用於標準治療失敗後的局部進展或轉移性黑色素瘤患者完成12個月隨訪時間後,顯示出良好的療效,獨立影像學評估客觀緩解率(ORR)為 20.2%1、疾病控制率(DCR)為43.7%,研究者評估的中位總生存期(mOS)為16.6個月。其20.2%的ORR是黑色素瘤免疫單藥治療有史以來最高的ORR,因為既往已獲批黑色素瘤適應症的進口抑或國產的PD-1抑制劑單藥ORR多在16%~17%。同時,普特利單抗將mOS延長到了16.6個月,對於晚期黑色素瘤標準治療失敗的患者而言,帶來了一個新的治療選擇和新希望,其研究數據極為鼓舞人心。

 

更適合中國患者的新選擇,期待聯合治療帶來更優療效

 

郭軍教授:在晚期黑色素瘤治療中,化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均佔有一定地位,但免疫治療地位更高。眾所周知,我國黑色素瘤患者的組織學亞型與西方白種人所有不同,後者以皮膚型為主,而我國多以肢端和黏膜型為主。既往對於肢端和黏膜型黑色素瘤的免疫單藥治療有效率普遍較低,在12%~13%,但在本研究中,在入組患者肢端與黏膜型黑色素瘤患者占比超過70%的基礎上,普特利單抗依然能夠獲得高達20%左右的ORR,這為普特利單抗用於中國肢端和黏膜型黑色素瘤患者提供了堅實的循證支持。未來,我們希望普特利單抗可以與靶向或化療聯合,甚至三藥聯合,為亞洲較為特殊的肢端和黏膜黑色素瘤亞型帶來更好的治療效果,對此我們也充滿信心。

 

探索不止,創新無限,攻克黑色素瘤我們在路上

 

郭軍教授:肢端和黏膜型在歐美國家非常少見,占比僅為5%左右2,而在亞洲國家其占比則高達75%3,因此我國對於肢端和黏膜型黑色素瘤的治療傾注了更多精力。因為PD-1單抗聯合方案一線治療皮膚型黑色素瘤的有效率多在50%~60%4,而對於肢端和黏膜型黑色素瘤有效率卻非常低,因此我們希望可以開發出更好的PD-1單抗進行治療嘗試。早先,對於黏膜黑色素瘤的治療,我們在全球範圍內首次提出血管內皮生長因數受體(VEGFR)激酶抑制劑阿昔替尼聯合PD-1單抗一線治療有效率達到48.3%5;在2022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年會上,對於肢端黑色素瘤的一線治療我們提出了化療+靶向+PD-1免疫治療三藥聯合方案,這使得肢端黑色素瘤的有效率從約13%6提高到接近70%6,這是我們中國學者作出的巨大貢獻。此次普特利單抗的上市,亦為我們探索肢端和黏膜型黑色素瘤的治療帶來了新模式,我們期待不論是新輔助治療、輔助治療,抑或一線、二線治療,都能夠擁有更為有效的治療手段,從而為我國或亞洲肢端和黏膜型黑色素瘤患者帶來更長的OS。我們正走在這條路上,其未來也充滿光明。

 

參考文獻

 

[1] Bin Lian, et al. 2021 ASCO, Abstract 9554. data cut off 2021年7月30日.

[2] Jung S, Johnson DB. 2022 May 30:oyac091.

[3] Chi Z, Li S, Sheng X, et al. BMC Cancer. 2011 Feb 25;11:85.

[4] Hodi FS, et al. Lancet Oncol. 2018 Nov;19(11):1480-1492.

[5] Xinan Sheng, et al. 2020 ASCO, Abstract 10007. 

[6] Lu Si, et al. 2022 ASCO, Abstract 9508.